English

天地之间有杆秤

1999-11-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金怡 我有话说

一位县委书记,面对两万多封人民来信每信必阅,对群众的意见每信必批、每信必处。这位和人民来信结下不解之缘的干部名叫沈德林,几年来,他以政绩赢得了人心,他以行动使干部群众信服。

人民来信多,是江苏省阜宁县的一大特色,有人曾戏称这是阜宁的“土特产”。自1996年沈德林上任以来,人民来信大量增加,内容却有了根本的变化,告状信少了,支持信多了;举报信少了,建议书多了,因为沈德林对人民来信中反映的问题,从来都不“含糊”。

郭墅乡三个农民给沈德林写信说:“我们这里不是涝就是旱,几十年了,田还是老样子,亩产3、4百斤刚够吃,靠这田,哪年能致富啊?”沈德林看信后,带着水利、农业、农工部门的负责同志到郭墅乡一连去了三趟,站在田头,他感慨地说:“我们当干部的天天讲为群众办实事,可这里田没有沟渠,地不成块,群众怎么能有好收成、怎么能致富呢?”从郭墅乡回来,沈德林和有关部门多次研讨,决定在全县投入30多万劳力组织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水改土,郭墅乡的中低产田得到了根本改造,当年平均亩产超千斤。那几位写信的农民感激地说:“我们写了一封信,沈书记来了三趟,地里一年变了个样,稻子一季千把斤!”

在沈德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个条幅,上书“为官最怕人民不满意”,这是他和县委一班人对曾经饱受贫困折磨的老区人许下的诺言。阜宁人都说沈德林很难找,因为除了开会和外出考察,他总是不停地奔波于城镇、农村、车间和工地。新阜宁建设刚起步时,为了使拆迁方案更合理,更能为群众所接受,他在除夕之夜,竟放弃了和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机会,花50元叫了一辆三轮车到大街小巷实地察看。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沈德林说:“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流血牺牲,如今我们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只不过掉几斤肉、挨几句骂,在个人前程上冒点儿风险,如果我们忘了群众,一味考虑个人进退荣辱,那还叫什么共产党人?”

在阜宁,沈德林很有威信,因为他不仅在决策上具有超前意识、敢想敢干,在为人上也是一身正气。沈德林最不能容忍的是拿职务去换钱,去搞交易,最不能接受的是让关系网束缚自己。他说,如果不问是非曲直、被关系网所左右,那我还叫什么共产党干部,县委书记这个“牌子”是干事的,不是卖钱的。一位在阜宁小有名气的厂长,借“汇报工作”之由两次上门给沈德林送礼,被他驱逐出门。另一位基层负责人为了调换工作,给沈德林送了3000元,沈德林原封不动将钱退还,还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

沈德林经常说,为官要打好两个标点:在名利上要主动打句号,在为人民服务上要主动打问号。1996年秋天,有不少职工向刚上任不久的沈德林写信反映县乡个别企业负责人有经济问题,群众的意见引起沈德林的高度重视,他当即组织人员全面调查阜宁企业的经营情况,并决定花大力气“挖蛀”,谁知道没过几天他就接到一个恐吓电话:“你在阜宁能打万年桩吗?不要做恶太多!”之后又陆续接到电话和匿名信。威吓也好,咒骂也罢,沈德林均不为所动。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一大批贪污集体财产的蛀虫被挖了出来,群众闻之无不拍手称快。

俗话说,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沈德林以他的言行塑造了共产党基层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地的老百姓提到沈德林,都说:“这样的干部,我们信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